翔勝之道—在最壞的時刻 作最快的反應
 

香港政府終於實施最嚴厲的防疫政策,一錘定下多項措施,單單延長限聚令至四月廿日,已經令不少餐廳應聲倒下; 但經歷整整兩年的打擊,有多少行業還有能力挑戰四月廿日生存下來?大家都以為只有飲食業受影響,其實有很多行業都不能倖免。不能做Gym,連洗毛巾的生意都受影響,女士們不出街,不用化妝,唇膏、香水都不需要,戴口罩誰會看到嗅到?人人在家工作,我公司樓下的麵包店都「拍烏蠅」,因沒有人買麵包做早餐。

 

天災人禍,過去廿年大家都遇過。○三年沙士,我在新加坡做物管,算是前線工作,面對突如其來無人知曉的病毒,大家要在短時間學習很多防疫措施,沙士雖然死亡率高但感染率低,對經濟打擊雖大,但各界都能迅速恢復。零四年泰國海嘯,我在海嘯後一星期到泰國管理多個物業項目,看見整個布吉被掃平,重建是何等艱巨,又有誰會來度假呢?心裏非常忐忑,住在酒店都經常想逃生路線,但泰國人天生樂觀,大家都心存希望,努力善後,最後捱過九個月的重建期,然後跟當地政府做了很多吸引外地旅客的活動,旅遊業終得以復甦;之後的兩年,我更賣出不少物業。然後○八年,我剛到香港三個月就發生金融風暴,當時在雷曼爆煲後兩天,我還舉行全港第一個國際物業展銷會。我任職的大行急急辭去不少同事,人生第一次感受到隨時收大信封,於是我即時轉型,為很多遇到銷售困難的海外物業,如峇里島、濟洲島及泰國等大型項目做顧問,終捱過危機!正所謂有危就有機,以往倫敦物業不可能在香港推售,金融風暴後,當地出現不少銀主盤,我找着機會拿來香港銷售,最後在香港賺到我的第一桶金。

 

 

但,這次新冠疫症,它的殺傷力等如沙士加金融風暴,是雙倍打擊。面對疫情的恐懼,醫療的壓力,各行業的無聲消失,大家都難以抵抗。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連找換店都結業,我一直覺得這行業是十拿十穩,是不會倒閉的,但你多久沒換日元?泰珠?其實這個恐懼,或多或少是政府給我們的。因為每個國家處理方法都不同,相比全世界,香港的個案遠遠不及新加坡或日本,但為何這些地方可以照常運作?我不是說「共存與清零」的問題,單單政府公布出來的消息,就讓人感到恐慌,每次的發布會只說感染及死亡個案,新聞報道就着眼於死者年紀有多小;相比新加坡,是會清晰說死因,是否有其他潛在的病症,亦會將感染個案分為輕症、重症及嚴重,亦會說出有多少人康復,有多少人已出院。不同的報道,是會為社會帶來不同的情緒反應啊!

 

有一點亦讓我不明白,為何我們會淪落如此?在疫情好轉,大家可以食飯、搞婚宴時,政府為何不好好推進防疫政策?遇到疫情失控才加大力度,妄想追回失去?掃安心出行,戴口罩這樣簡單的措施,竟然都沒法徹底執行?大家還有信心走出困局嗎?就算讓你四月廿日後做生意,不會五月就做得好,隨時再捱兩三個月,人需要時間復元,經濟體亦需要。大家請做好心理準備,Prepare for the worst,所有老闆、員工都要發揮十二分的努力,十二分的價值,這次是考驗大家的抗跌能力,要在危機中不斷變化、創新,反應亦要快,你不做任何事只會隨時被消失。

連結:
《東周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