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海外物業市場的大贏家絕對是英國,她由年頭贏到年尾,拋離其他國家幾條街。大家都知道這歸功於英國居留政策的改變,加上其他國家的政策又沒有太大變動,就算加拿大與澳洲有嘗試過,最後都只是一些綁手綁腳的改動,才令英國得以獨大。縱然後來的印花稅假期停了,對她都沒有太大影響,當中以獨立屋的聲勢最為強勁。去年香港的海外物業市場根本很少獨立屋,甚至沒有賣過,但今年就獨沽一味賣屋,而且位置由倫敦周邊伸延到不同的郡、市,幸好我們早在年初預測到會有這樣的走勢,才能順勢而上,成為香港最多英國屋賣的公司!
很開心以往香港接觸不到的大發展商都與我們合作,更開心是客戶看過很多展銷會後, 最終都跟我們買。
但這個轉變,讓我這個賣了廿多年英國樓的識途老馬,都自覺有好多地方需要學習。以往投資者的火力都集中在倫敦,但今年買英國物業的客人徹底不同,以前八成是投資客,或買來給在英國讀書的子女住,只有兩成是用家;但現在是掉轉過來,八成買家都是自住,只有兩成是投資。以前的買家比較直接純粹,只需要知道樓盤位置,因為他們都好熟悉倫敦,基本上一說postal code就知道好不好。他們亦好清楚自己要買甚麼,知道甚麼是貴,甚麼是平。現在的買家最大的困擾是不知道自己要甚麼,不懂得分辨貴與不貴,例如四、五十萬鎊的物業是貴還是不貴?他們找不到標準,情形就像用四十蚊買一杯咖啡,是貴還是不貴?其實要看你在哪裏喝,如果是茶餐廳當然太貴,但如果是文華酒店當然是不貴啦!但很多人就是找不到標準,便分辨不到。買家另一個困擾就是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,常見的情況是兩姊妹或朋友想一起買,一個喜歡A,一個喜歡B,兩個人需要的東西不同,但又想住在一起,光是「傾掂數」都要很久。
客戶要學買樓,我們更加要學賣樓,以往熟悉倫敦是必須的,現在不懂郡、市,很難跟客人對話。還要懂得附近的校網,連報讀程序都要熟悉;我經常笑說以前我們只是做外賣,現在連每道菜的材料與做法都要清楚。於是我們有同事變成稅務專家,有變成校網專家,雖然多點知識對我們是一件好事,但這都是一種負擔,因為每個人背景不同,收入狀況不同,要求不同,我們要了解每個個案,然後才敢給予建議,所以我十分感謝同事們不斷努力學習。
另一個挑戰就是貨源,英國的發展商從來沒有想過香港人會買屋,故沒有準備在香港推售,加上很多從未與香港人合作過,要說服他們一點都不容易。而大部分新手買家亦沒有買海外樓經驗,很少的變動都會讓他們不安,所以我們的身份就變得更重要,處事要更小心,投放的資源亦要更多。不過,這一年付出的努力我相信是不會白費的,因為自覺這正是為我的夢想而努力,記得成立公司時,我希望為客人實現 "Cross Border Dreams",我覺得這一年我們幫香港人做到了。
連結:
《東周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