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四月份的新加坡銀行外幣存款,幾乎比去年同期上升三倍,非居民存款亦急增百分之四十四至六百二十億坡元。原因無他,新加坡是自由和強大的經濟體,疫情之下世界混亂,全球投資者為了避險,自不然走資到新加坡;而向來鍾情香港的不少外商,亦因為香港社會動盪,促使他們將資金轉至新加坡。我有位在香港駐足三十年的台灣富商朋友,最近也迫不得已舉家移居新加坡,聽罷,十分欷歔。
沒錯,新加坡的疫情談不上受控,至今每天仍有數百宗新增個案,但新加坡人自發互助,共渡時艱的精神一直令人看到希望,就如昔日的香港獅子山精神。不少新加坡人在封鎖期間互相饋贈順道向親友問好,有人送食物,有人送日用品。朋友知道我不能回新加坡,就送我父母蛋糕與空氣清新機。更有朋友買了數十隻全鴨用作送禮,她解釋一來解購物癮,二來因不忍喜愛的餐廳會因疫情倒閉,以行動支持。
在我眼中,新加坡與香港同樣都擁有獅子山精神。
大家以為疫情來到,民眾減少外出進餐會成為減肥的契機?哈哈!我有不少朋友向我投訴,在封鎖期間天天有人送他美食,餐餐大魚大肉,反而胖了不少,叫人哭笑不得。除此之外,為了支援社會有需要人士,我表弟和一群志同道合人士,成立了一個全國餐廳義贈組織,不少名廚和星級餐廳都有加入,有興趣者可在臉書搜尋「payitforwardpif」。參與者深深明白施比受更為有福,在社會崩壞之時,更應該自發回饋社會,與國家攜手度過疫情。這種自發互助,一呼百應的場景,令我回想起以前看香港的電視籌款節目,住在公屋的草根家庭們一起吃飯看電視,笑着面對明天的和諧景象。
羅馬非一日建成,新加坡也非今天才擁抱這種互助包容精神。新加坡由四大種族 —華人、馬來人、印度人和洋人組成。政府嚴格管理分配每項物業和生活配套,都要按四大種族比例分配給國民,不會有「華人村」、「印度村」的情況。但融洽並不等於同化,新加坡仍然重視各自的文化。正因為四大種族出入作息都在一起,你會看到華人和印度人一起慶祝馬來新年。踏上新加坡街頭,你不難發現天后廟兩里外就是清真寺和教堂,國民早已見怪不怪。正是這種互相包容、互相扶持的特質,令他們能夠正面面對逆境,深信疫情只是過渡期,甚至是一個機會。意外地這段時期,新加坡樓市絲毫沒有冷卻,成交超過二百單。新加坡本已擁有良好法治,加上這種正面精神,作為海外物業投資者,實在不難明白富豪們為何對她充滿信心。
老實說,香港和新加坡十分相似,同樣華洋混雜,大大小小相處融洽,營商環境同樣自由。若疫情在二○一八年發生,我信香港人一定不會做得比新加坡人差,定能以令人自豪的創意和拼勁,想到更多鼓舞人心的抗逆招數,發揮比沙士時更令人讚歎的獅子山精神。可惜往日光景不復見,當然,香港人的熱心並未被磨滅,社會上仍有不少善長仁翁出心出力幫助弱勢社群,但這種獨立行動,始終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戾氣。希望社會能早日修復撕裂,再次發揮我最欣賞的香港人共渡患難精神,帶領我們打一場漂亮的勝仗。
連結:
《東周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