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報》「翔勝視野」專欄 — 投資日本的哲學
 

今年的日本黃金周是疫情後首次全面大解放的長假期,日本政府為了配合國內外遊客,上月預早宣佈五月八日起將 Covid調整為第五類感染症,即與季節流感同級;而且提早解除所有入境防疫措施,不再對旅客進行檢測,擺明向世界各地遊客大開方便之門。措施果然激發民眾的旅遊意欲,在黃金周出遊的人潮中,除了日本人外,還有來自香港、國內、台灣、新加坡、菲律賓、韓國等地的遊客,結果各地旅遊景點人山人海,盛況比起疫情前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 

旅遊業是日本經濟支柱之一,疫情前為GDP貢獻7.3%,如今旅遊業極速反彈,代表社會和經濟活動都回來了。日本的投資前景,很多國際投資者、大商家都給予極高評價,其中之一是我向來視為投資明燈的巴菲特,最近公開預測日本二十年後將會比現在更強。巴菲特表示,一間企業如果長遠看來被低估,就應該果斷投入資金,因此他對長期低迷的日本股票「逆勢」投資。

 

不低估就不投資

 

這種「不低估就不投資」的投資哲學,其實跟我多年來主張投資日本地產的理念不謀而合。2014年前,日本樓尚未流出海外市場,我已經覺得大有可為,如此高質素的物業,入場門檻竟比香港、新加坡樓平一大截,怎可能不叫人心動﹖加上日本政府很聰明,多年來一直大力推動旅遊業,配合2018年放寬民宿政策,變相為日本樓賦予另一重投資價值。

事實上,即使在疫情期間,國內不少投資者、新加坡基金公司及家族基金都非常關注日本市場,因為很多人正在尋找投資出路,適逢日本處於「四低一高」時期,低利息、低匯率、低樓價、低印花稅,卻享有高回報,要買一幢甚至多幢物業作長線投資並不困難。

 

金錢以外的回報

 

近幾年香港和新加坡物價愈來愈高,每次去完日本感受特別深,尤其當我去到公司樓盤The Peak Tengachaya、The Peak Chiyozaki ~ Osaka Dome所在的日本人社區,隨便走進一間麵店都吃到一碗性價比高的拉麵,樓盤附近的麵包店還有二十円一個的日式鬆軟麵包賣。我帶香港和新加坡投資者實地視察,大家除了睇樓睇得高興外,對於當地的生活質素、環境和美食無一不大讚,日本神奇之處是你隨隨便便都找到有質素的東西,逛一百円店都足以令人開心半天。 相比之下,香港和新加坡生活指數高,質素卻不成正比,當九龍區的納米樓、新加坡的組屋都要賣近千萬港元,同樣價錢在日本可以買入全幢物業,回報更高達八厘,而且在日本投資更有機會取得經營簽證,一家人去日本生活,賺到的不止於金錢回報,還有夢寐以求的生活環境和質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