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東周刊》「翔勝之道」專欄 - 疫境同存自能風而飛
 

山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。一個病毒,就讓全世界互相隔離十四天,這將會帶來何等巨大的影響,剛是想像已感雞皮疙瘩。但我向來心臟強大,遇強愈強,就算前一晚被害怕感染的惡夢驚醒,隔天就在想如何把生意目光放到更遠大,深信與我一樣為生意而絞盡腦汁的朋友亦會有同感。

很久沒有停留在香港這麼長,這段「禁飛期」反倒讓我思考很多;疫情中固然看盡慘淡,但同樣亦有看見生機。零售業出現結業潮在所難免,有如便利店一樣的化妝品女皇莎莎,準備關閉廿九間分店。觸發點是疫症,但問題的癥結會否是太依賴旅客呢?當旅客減少便帶來如此巨大的震盪,相信都會觸動很多同行的神經,改變很多人未來做生意的方式。

同意的,請選定行車線加油向前。

當處於疫情中,很多人的生活習慣頃刻遭受改變。每個人都注重如何安全用餐、如何安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、如何確定身邊的人不會為自己帶來染病風險。疫情過後,食肆的衞生標準會成為你首要的考慮,飛機、長途火車為乘容探測體溫,亦應納入慣常程序;公司為員工提供更周全的醫療保障,極可能是大家入職的條件。相信不久,保險業與醫療用品業會出現更大的商機。但在大眾毫不察覺下,某些行業已靜靜有所轉化;當你我都懼怕在狹窄空間接觸陌生人時,一向生意如棋的Uber自然直接受到衝擊,不單止乘客流失,連兼職司機在有選擇下都寧願減少工作;忽然Uber的士便在危機中突起,雙方開始原本是競爭對手,但Uber腦筋一轉招攬加盟,生意便減少流失,的士司機收入亦同步增加,危機中轉化為互惠互利的商機!

莎莎與Uber 的士兩個例子,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海外物業生意,應該怎樣走下去。你可能會問,這段時間海外物業生意不是一枝獨秀嗎?還需要改變嗎?的確四方八面都告訴我要乘勝追擊,這反倒讓我更要居安思危,因為做生意的觸覺不應在危機中才顯生,否則你只能追落後。順風時,各有各忙;逆風了,才應互相幫助,帶着口罩同行,三個臭皮匠總勝過一個諸葛亮啊!是時候我要改變了,我腦海中有一個非常強的信念,我不能只靠香港,我需要更大的版圖,讓我像八爪魚般把手向外伸展;我不能只靠展銷會做生意,我需要有更多樣化的銷售方案,就算一年再多做八十場,當再有下一個疫症,我能否全身而退?我必須要有在逆市生存的能力,像飛機逆風而行,才能飛得更高更遠!

 

可是,我更擔心的是香港能否回彈?何時才可回彈?已經重創的香港,優勢還有嗎?吸引力還有嗎?作為一個熱愛香港的新加坡人,好想再一次看見團結的香港人再次發揮獅子山精神,疫境同存,一起逆風而飛!

 

連結:
《東周刊》